從歐蘭德出兵中非 看法國在非洲的戰略利益



相較於其他大陸,落後、貧窮的非洲自二次大戰之後長期受到國際社會忽視,因而有「被上帝遺忘的大陸」之稱。然而進入21世紀之後,蘊藏豐富能源、經濟成長穩定的非洲展現出無可限量的發展潛力,再度獲得國際社會矚目,特別是曾經殖民過非洲的國家。

    201426日法國國防部長德里安(Jean-Yves Le Drian)表示,將延長法國維和部隊在中非共和國停留的時間。非洲國家中非共和國自201312月爆發動亂與人道危機以來,已造成百萬人逃離家園,全國超過半數人口面臨飢餓威脅。為此,聯合國安理會緊急決議,讓中非前殖民母國法國派出維和軍隊,期盼能化解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的宗教衝突與人道危機。然而,衝突至今仍未平息,宗教對立、種族清洗事件依舊不斷發生。

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

  中非原為西方國家在非洲販賣黑奴的要道,1894年併入法屬剛果(剛果動亂請參閱本刊20137月號第347)1903年成為法屬烏班基夏利領地。1958年中非成立半自治政府,兩年後正式脫離法國獨立成為中非共和國(Central African Republic),首都為班基(Bangui),全國人口約500多萬人,面積61餘萬平方公里。中非為內陸國家,鄰國為喀麥隆、查德、蘇丹、南蘇丹、剛果民主共和國與剛果共和國;官方語言為法語,官方貨幣為中非法郎。

 1960年大衛達科(David Dacko)成為中非獨立後首任總統,實施一黨專政直到1965年底遭到陸軍參謀長博卡薩(Jean-Bedel Bokassa)推翻。博卡薩上台後推行暴政,令中非人民苦不堪言,1976年甚至把國名改為「中非帝國」,並自稱為皇帝。1979年達科利用博卡薩訪問利比亞的機會,在法國支持下奪回政權,並將國名改回中非共和國。不過,並沒有從此為中非帶來平靜,仍舊政變不斷。

 中非經濟以農業為主,主要產物為玉米、咖啡、棉花、甘蔗、花生與菸草等。由於糧食生產不足以自給,加上主要輸出農產品咖啡多由歐洲商人所控制,使得國家經濟相當不發達,中非人民年均收入只有467美元,排名全球第167(聯合國2010年數據);中非交通同樣不發達,境內沒有鐵路,交通僅限於公路、河運與航空,儘管中非國內礦產與天然資源發達,但因為交通不便而不利於開採加。種種因素注定讓中非成為一個落後國家,根據2012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所公佈的全球186個國家人類發展指數(HDI)排行中,中非共和國名列180位,2012年時外債高達6.32億美元。

   長期以來,中非共和國倚賴法國、歐盟與聯合國的經濟援助,法國為中非的最大援助國,1997年以前每年向中非提供6000萬至9000萬美元援助。1997年起法國對中非援助急劇下降至每年3000萬美元左右,但仍占中非每年所獲外援總額的30~50%左右。

宗教衝突引發動亂
  中非共和國的人口組成中,25%為基督教徒、25%為天主教徒、非洲傳統宗教徒占35%、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約15%。中非獨立之後,境內的穆斯林與基督徒曾長期和平相處,但是近十多年來為了爭奪資源,以及鄰國勢力干預,導致宗教衝突不斷。儘管20072月經由已故的利比亞總統格達費(Muammar Gaddafi,中國大陸譯為卡札菲)調停,中非政府曾與反叛軍簽署和平協定,但是之後衝突仍持續不斷。

 201212月中旬,信奉伊斯蘭教的叛軍「塞雷卡」(Seleka,中非土語聯盟之意)因為不滿政府沒有兌現和平協定中改善經濟的承諾,再度發動戰爭。20133月,塞雷卡成功推翻博齊澤(Francois Bozize)政府,取得中非政權。塞雷卡領導人裘托狄亞(Michel Djotodia)並於同年八月就任臨時總統。

    由於塞雷卡部隊奪權之後軍紀依舊渙散,不改過往四處搶劫與燒殺擄掠的個性,引發中非國內其他基督徒的不滿,基督徒因而組成民兵團體「反巴拉卡」(anti-balaka)以求自保。而塞雷卡分子也將武器分發給穆斯林民眾,導致宗教衝突大舉爆發。起初,塞雷卡與反巴拉卡部隊在中非與蘇丹邊境爆發激戰,雙方以牙還牙、以眼還眼相互攻擊,最後導致這場宗教衝突在201312月起全面失控,造成超過千人死亡。

   在中非衝突中,婦女遭受性侵時有所聞,許多兒童更為了溫飽而加入軍隊成為娃娃兵,引發國際關注。中非基督徒與穆斯林相互報復的過程中,也造成不少殘忍的暴行發生,例如美聯社2014121日報導,基督教青年馬戈洛爾(Ouandja Magloire)為了報復懷孕的妻子與小姨子遭到殺害,竟然率眾將俘虜的穆斯林殺害後,割下他們的肉來吃,震撼國際社會。

   除此之外,根據聯合國難民總署報告指出,中非數個月來動亂已造成國內百萬人因戰亂而流離失所,且有超過10萬人逃往鄰近國家避難,260萬人面臨饑荒危機,首都班基更有近半數人口為求自保,被迫逃離家園,難民營的生存條件更是極度惡劣,急需外界援助,國際救援組織因而一再呼籲,各國出面解救中非人道危機。

  另一方面,由於無法控制塞雷卡軍人動亂,中非共和國總統裘托狄亞與總理蒂昂蓋伊(Nicolas Tiangaye)在中非經濟共同體壓力下,於2014110日宣布辭職,並流亡貝南。2014120日,班基女性市長出身的桑巴潘薩(Catherine Samba-Panza)臨危受命,擔任中非臨時總統。雖是基督徒,但她同時獲得基督徒與穆斯林兩派人馬的肯定與接受,國會希望藉由她傑出的溝通能力,為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帶來和平曙光。

   不過,桑巴潘薩上台至今並還沒有為中非帶來平靜,反而持續陷入極度動盪不安,基督徒大肆掠奪穆斯林經營的商店與住宅,殺人放火作為報復,使得宗教衝突危機持續。目前國際社會在中非派駐有5000多名維和部隊,包括1600名法軍與3500名非洲聯盟(AU)部隊,法軍駐班基(Bangui)最高指揮官索里亞諾(Francisco Soriano表示,儘管法軍協助當地軍警維持秩序,但是仍成效不彰,因為多數中非軍警人員已經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沒領到薪水,早已無心於公務。

 維護戰略後院 法國積極出兵非洲
 「身為世界強權,法國有責任維持秩序。」因此法國總統歐蘭德(Francois Hollande中國大陸譯為奧蘭德)決定響應聯合國呼籲,花費4億歐元、將駐中非維和部隊由600人增至1600人,且還可能持續派兵。法國國防部長勒德里安則表示:「有必要採取任何手段,來維持中非秩序,如果叛軍拒絕繳械,法國會採取主動攻擊模式,打擊叛軍勢力。」這是繼2011年法國出兵北非利比亞、2013年初派兵西非國家馬利之後,近期第三個派法軍前往的非洲國家。

   法國與非洲的歷史淵源相當深厚,必須從19世紀說起。1830年,法國先是佔領了阿爾及利亞,爾後再佔領了非洲東岸的些許土地。後來,法國對非洲產生興趣,開始實施「橫向占領」政策,企圖佔領大片非洲殖民地。法國最終目的是完成佔領大部份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北非,以連接非洲東岸和紅海,形成法國壟斷非洲地中海沿岸地區的優勢。不過,當法國1898年擴張到英屬蘇丹時,與英國爆發外交衝突,兩國軍事衝突甚至一觸即發,然而法國在衡量當時海軍力量不如英軍,打海仗勝算不大後,只好退回查德,對英國讓步,但是法國仍舊是非洲第二大殖民勢力,直到二次大戰為止。

   儘管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之後,法國在非洲已無大型殖民地,但是法國仍積極關注非洲事務,歷任總統經常派遣維和部隊介入非洲國家動亂。法國在非洲的戰略利益如下:首先,維護法國在非洲的經濟利益,非洲人口將近8億,與法國僅地中海之隔,法國的資金、技術和商品可以源源不斷地輸入非洲大陸,同時可從非洲大量獲取自然資源和戰略物資,因此法國長期以來視非洲為「戰略後院」。法國在非洲的市場佔有率高達21%,法國每年對非進出口額達到其對外進出口總額的均為5%左右,一直保持著貿易順差,直到中國大陸勢力近十幾年來進入非洲之前,法國一直是非洲地區的第一大貿易伙伴。

  長期以來,法國以「法非領袖會議」、「法語國家首腦會議」作為強化法國與非洲國家之間的橋梁。薩科吉Nicolas Sarkozy,中國大陸譯為薩科齊)當政期間,法國又借助歐盟的力量,相繼建立了「歐非峰會」,以及推展「地中海聯盟計劃」等對話機制,想透過這些平台進一步強化與非洲國家的關係。可惜的是,由於法國的國力不濟,對非洲影響力下降的趨勢已難以挽回。

 其次,法國充當「非洲憲兵」角色,協助非洲國家維持秩序與發展。一方面,法國提供過去遭殖民國家軍事援助;二方面,派遣維和部隊前往非洲維護當地情勢,法國在海外8000多名軍人中,便有三分之二長期派駐在非洲。法軍1990年代之後在非洲從事10多次軍事行動,範圍遍布查德、象牙海岸、利比亞與馬利等國。

 第三,冷戰結束之後法國軍火外銷受到美國排擠,使得銷售成績不如冷戰期間豐碩,法國引以為傲的飆風Rafale戰機更是只拿到印度126架訂單,在韓國與巴西的競標中都鎩羽而歸。於是乎,透過在非洲的軍事行動能夠在潛在的買家面前展示武器性能。

   最後,歐蘭德20125月就任法國總統以來,由於國家經濟疲弱與私生活問題,導致民意支持度不斷下滑,20141月底所作的民調更首度跌破20%,為上任以來新低,加上近幾個月來又深陷與女星的緋聞風暴中,出兵非洲儘管法國國內輿論並非全然支持,但是至少可以轉移輿論焦點,如同1996年美國總統柯林頓(Bill Clinton)深陷白宮女實習生陸溫斯基性醜聞風暴中,以「打擊恐怖主義」為由出兵伊拉克轉移焦點,兩者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   不過,自從法國2013年初軍事介入非洲後,反而讓在非洲的法國人安全備受威脅。201327名法國人在喀麥隆遭到奈及利亞博科聖地恐怖組織分子綁架,另有8名法國人質在西非地區遭武裝組織挾持。儘管如此,歐蘭德仍強調,法軍會繼續留在非洲,直至完成任務為止。 

中非動亂難解
 在派兵之外,歐蘭德與法國外交部官員更積極奔走,遊說國際社會慷慨解囊,援助中非,包括英國、德國、西班牙、波蘭和比利時等國都派遣部隊前往中非,作為提供維和任務後勤支援;美國也出動9架運輸機,載運2500名非洲聯盟維和部隊前往中非,美國也正打算與法國、非洲聯盟合作,將中非維和部隊增加至6000人。為了化解中非人道危機,歐盟外交部長會議也於2014120日宣布援助49600萬歐元、派遣500名部隊至中非。法國外交部也宣布提供3500億歐元援助。
  國際社會派兵與提供中非經濟援助僅能暫時化解人道危機,無法徹底根除宗教族群之間的暴力衝突,中非宗教衝突追根究柢如同其他非洲國家種族衝突一樣,已是陳年的問題,在戰火高張之下,裂痕與仇恨日益高漲,加上目前的穆斯林政權是靠政變非法取得,缺乏統治正當性,且未解除交戰雙方派系武裝,都使得中非未來的前景實在難以樂觀。中非人民必須對政府的治理有所覺悟,並進行徹底的改革,否則想要單靠法國與非洲聯盟力量來平息內亂,根本是一場不可能的任務。

留言